7月24日,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暑期专业实践团走进了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县溪镇恭城书院,对话通道转兵纪念馆副研究馆员胡群松,深入探寻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融合是如何焕发生机与活力的。此次走访不仅让实践团实地感受了恭城书院的文化氛围,更是深化了对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理解。
(实践团合影)
“文化代表着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的生存之源。”胡教授解释道,文化是咱们民族的根基,只有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咱们国家才能够发展,咱们民族才能够由弱到强,由贫困走向富裕。
面对实践团成员提出的“恭城书院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结合”的问题,胡教授从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结合的意义、如何去结合、民族建筑特色与红色文化三个方面回答了实践团成员的问题。
(实践团成员向胡教授提问)
研究红色文化必须要结合地域性的民族文化特点。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通道时虽然只有十天九晚,但给侗族民族带来了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使得通道在中国革命的红色文化史诗中占有一席篇章。我们宣传红色文化实时结合民族文化,是体现了共产党在民族团结这个共同意识上的强烈愿望和美好的想象和希望。所以民族文化离不开红色文化,红色文化紧紧地依附着民族文化。
谈及工作方法,胡教授讲到,第一是深入到实践中去、深入到调查研究。第二是将调查到的东西进行检验和梳理,通过深层次地研究它的发展历史、与侗族文化息息相关的内涵。再向大家进行宣传,告诉大家通道曾经发生过的传奇故事,将其融入到侗族人民的生活中。
站在恭城书院旁的广场前,胡教授向实践团成员介绍民族建筑与红色文化的关系。“人看面相屋看顶。”胡教授解释道,穿斗式、抬梁式是中华民族建筑技艺的一个最基本的结构特点,穿斗式是枋穿着柱、柱抱着枋,就像人手挽着手就有了无穷的力量。侗族的建筑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一方面它木结构的建造材料多为木材,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另一方面它的建筑占天不占地,因山就势,不破坏人类耕地。是一种资源节约型建筑,反映了人们在建筑过程中保护环境的理念。
在与胡群松教授交流后,实践团成员们在通道转兵纪念馆讲解员王洁带领下走进了恭城书院,讲解员为我们详细介绍恭城书院的故事。走入恭城书院正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副对联“小学毕业的一定要升中学中学毕业的一定要升大学,家境富裕的固然要升学家境贫的也要想方设法升学”,这体现了恭城书院最纯粹的功能——教书育人。在讲解员地引领下,实践团沿恭城书院中轴缓缓走入内室,参观通道会议遗址,感受历史变迁赋予恭城书院的文化内涵。从教书育人到红色文化的传播是历史的有序延续。
(讲解员王洁介绍恭城书院)
此次恭城书院之行,让实践团队成员们感受到了红色基因与民族风情在此共生。站在恭城书院的青石板上,看着这座侗族特色的四合院落,实践团的成员们体悟到恭城书院是教书育人的书院,是“通道转兵”的重要遗址,更蕴藏着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的密码,为中华文化与侗族文化注入鲜活的力量。
(实践团参观恭城书院)
恭城书院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未来,在保护与传播的过程中,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力量,能够将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传播得更远,使其更加深入人心,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为民族复兴而奋斗。
(通讯员 李薇 图 程妍 林天烁)
责编:袁欣
一审:薛琳
二审:袁欣
三审:张军
来源:三湘都市报